在很多抗战史料中,关于东北抗联的记录比较单薄。更为遗憾的是,在东北解放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抗联“教导旅”,相关记录更是少之又少。
那么抗联“教导旅”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?它和抗联是什么关系?下面就此问题介绍如下:
抗联教导旅是抗联,但又不完全是抗联。它师出抗联,但到苏联境内休整成立教导旅时,又列为苏军战斗序列,和中国共产党失去了联系,由共产国际领导。
东北抗联是整个抗战时期最艰苦的部队,将士们抵御着难以想象的严寒和饥饿,挑战着人类生存的极限,不但外援断绝无粮食无弹药,还要顶住关东军的不停清剿。进入1938年以后,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极其艰苦的阶段。在接连失掉了根据地和游击区之后,抗联将士们不得不从人口较多的浅山区,转移至人口稀少的深山区。数据显示,截至1938年底,抗联人数从巅峰时期的3万余人锐减至不足5000人,到1939年底,已不足1000人。
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,为了保存革命火种,东北抗联的残部不得不退入苏联,休养生息。经第一次伯力会议,一致通过了《关于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新提纲》,对接下来的根本任务、斗争策略等问题达成了共识。和苏方达成了“抗联各部队在战斗失利或其他原因需要临时转移到苏境时,苏方应予接纳并提供方便。”的共识。
自1940年冬开始,按照抗联党委统一部署,抗联各部队开始战略转移。在牡丹江地区活动的第一路军从吉林珲春越界,顺利进入苏联;在佳木斯地区活动的第二路军从饶河越过了乌苏里江;在黑河嫩江地区活动的第三路军从逊克、孙吴越过黑龙江,进入苏联境内。
过江到苏联整训的抗联部队在苏建立了两个休整基地,一个是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东北75公里的阿穆尔河畔,费雅茨克村附近山地密林军营,这里被简称A野营。先期过境整训的第二路军总部直属部队、第三路军三支队约有300余人驻扎于此,也称北野营。另一个是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(海参崴)与乌苏里斯克(双城子)之间山区的一个小火车站附近(沃罗什诺夫镇),一个被当地人称为蛤蟆塘的小地方,此处为B野营。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和二、三路军约500名将士驻扎B野营,又称南野营。——这便是抗联“教导旅”的雏形。
抗联教导旅官兵合影。第一排巴达林,李兆麟,王一知,周保中,王效明,王明贵,彭施鲁。第三排杨海清,徐哲,姜信泰,金光侠,随长青。第四排安吉,朴德山,崔勇进,陶雨峰。拍摄于1943年10月5日
1940年12月下旬至1941年1月上旬,在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召开中苏双方第二次伯力会议。在这次会议上,苏军代表以国际主义、世界反法西斯的共同性和苏中对日作战的一致性为由,提出把中共东北党和东北抗日联军,按地区分到苏联远东边防军的各军去统一指挥,不再保存自己的组织系统。对于这种大国沙文主义霸权论调,周保中义正词严拒绝,并要求把东北抗联的意见汇报给共产国际执委会,后共产国际执委会和苏共中央同意东北抗联的意见。
这次会议由于周保中等抗联领导人据理力争,保持了中国共产党东北党组织的独立性,建立了中共东北党组织统一领导机关和军事指挥机构,使东北抗日联军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,从而保证了这支人民军队的性质。
1942年初,为了进一步适应抗日斗争的形势,抗联党组织酝酿对部队建制进行调整,打算组建一支从指挥体系到兵员配置更加合理,更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的部队。
周保中就此与苏联远东边疆区党委交换了意见,得到了对方的同意。苏方建议:把抗联部队列入苏军序列,这样就有了合理可靠的后勤供应渠道。苏方派军官到部队担任各级副职,负责军事训练,翻译联络和后勤供应,装备由苏联方面供应,服装按苏军陆军服装配发,干部、战士分别授予苏军军官、军士及士兵军衔,部队领导权由抗联党委独立行使。面对抗联党委准备把编制改成教导团的想法,苏方的意见是:“要改编成教导旅”。苏方意见是,一个团的供应标准过低,抗联部队可以把远东地区的华侨青壮年动员起来,苏军可以把边区那奈丝族(赫哲族)应征士兵补充到抗联中来,这样就壮大充实了抗联队伍。双方最终商定,“在不干涉中国党内部事务的原则下”,“苏联远东边疆党组织和边防军司令部,与东北抗联最终结为‘工作指导’与‘援助’关系”。
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之一、抗联第3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和夫人金伯文及孩子合影,照片拍摄于1943年11月。
1942年7月25日,南野营全体指战员迁入北野营,东北抗联被正式整编为“教导旅”,又称“国际旅”,部队编人苏联远东军区红旗军独立步兵第88旅序列编制,对外番号为“8461”步兵特种旅。周保中为少校旅长(1943年12月晋升为中校),李兆麟(曾用名:张寿篯)为教导旅少校政委(1943年12月改任政治副旅长),副旅长什林斯基,参谋长杨林(沙马尔钦克),崔石泉为大尉旅副参谋长,冯仲云任旅司令部机关情报科科长兼政治教官。
旅下设四个步兵营,每营设两个连一个中国连,一个苏联连),每连三个排。每营装备重机枪6挺,每连装备轻机枪9挺,每排装备冲锋枪15支。另设1个无线年又增设自动枪教导营( 全部是苏联军人)。旅、营、连正职军官由抗联干部担任,副职由苏军军官担任。
各连连长和连指导员——崔贤上尉、彭施鲁上尉、乔书贵上尉、金光侠上尉、陶雨峰上尉、崔勇进上尉、朴德山上尉(后改名为金一)、金京石上尉、张广迪上尉、崔明锡上尉、隋长青上尉、李永镐上尉等。
旅司令部各部门负责人——旅情报科长兼政治教员冯仲云上尉;授予中尉军衔的有:无线电连连长王一知中尉(女)、三营六连副连长陈雷中尉、政治部组织干事宋明中尉等 。
各排长——沈泰山中尉、徐哲中尉、周岩峰中尉、范德林中尉、崔明锡中尉、吴白龙中尉、许风学中尉、金昌哲中尉、林春秋中尉、崔春国中尉、杨海清中尉、刘铁石中尉、张熙昌中尉等。
授予少尉军衔的有:朴成哲少尉、单立志少尉(虎林伟光村人)、李敏少尉(女)等。
身着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(苏联远东红旗第88独立步兵旅)军服,手持波波沙的张凤岐(原抗联第3军3师1团团长)
1942年8月1日,抗联教导旅官兵共1500余人,其中抗联官兵近700人(朝鲜族占五分之二),其余人员是苏联籍的亚洲人和连以上的苏军副职军官(苏联军官近70名)。在苏远东费雅茨克军营,由苏远东军区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宣布举行整编和授衔仪式。
1942年9月13日,经共产国际批准,抗联教导旅召开了全体中共党员大会,撤销南满省委、吉东省委、北满省委,组建独立步兵旅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——中国共产党东北地区委员会(简称中共东北委员会)。该委员会负责原南满省委、吉东省委、北满省委的全部工作。周保中、李兆麟、崔石泉、金日成等为特别支部局第一届执行委员。崔石泉为东北党委员会书记,副书记为金日成、金京石、王明贵。东北党委员会既是旅党委,又是东北党组织在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,全东北党组织的临时最高领导机关。
1945年7月抗联教导旅部分军官合影:第一排沈泰山,催明锡,金京石,徐哲,张光迪,第二排瓦什科维茨,第三排张锡昌,刘铁石,范德林,高万有,乔树贵,刘雁来,陈德山。
教导旅成立后,在苏军的协助下,军事训练的常规项目有:队列、刺杀、搏、弹、铺设铁丝网、匍匐和翻越障碍、游泳、实弹射击、滑雪训练、野外拉练。为适应敌后游击战争需要,军训内容还增加了爆破技术、跳伞的训练,抗联战士每人都能从2000多米高空跳伞10多次。几乎人人都会跳伞、滑雪、游泳、攀岩。相当一部分人还会电台收发报,照像,测绘,爆破等侦察技术。
苏德战争爆发后,苏联为了保持远东边境的稳定,避免和日本关东军发生磨擦,劝阻中国抗联队伍暂时不要返回东北。但为了苏联的安全和未来对日作战,还是派出了小分队到敌后,开展侦查等活动。
1942年,欧洲苏德战场激战正酣。为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,旅长周保中给留在东北的刘雁来小队,下达了搜集乌苏里江沿线日军情报命令。刘雁来率小分队以饶河为中心,北到抚远、南到虎林、西到宝清县,侦察日伪兵力部署、武器配置、交通运输等军事情报,尤其是北起东安镇,南至虎头要塞边境线的日军部队番号、军官姓名及军街、兵力、兵种、重型武器、军事要塞、军需储备、部队士气、社会动态等情报,并及时传递到抗联教导旅,为苏军远东防御和未来的进攻,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。
1943年3月,抗联教导旅派以李永镐为队长、李忠彦为副队长的7人小部队遣回饶河,与刘雁来小分队汇合。8月27日,刘雁来、李永镐接到周保中指示,要求他们做好准备,人冬时节越境回归教导旅建制。此期间,在苏整训的部队还曾派回于保和、王一知( 周保中爱人)等携电台到暴马顶子密营配合刘雁来潜伏小部队的活动。在苏整训的原二支队长王效明、政委姜信泰也曾率小分队潜回饶河地区活动。
据统计,抗联从1941年至1945年派回东北开展游击战、破坏交通等任务的共有26支小部队,约计240人次。派回东北专门执行军事侦察任务的有25支小部队,约计1260人次。派回东北寻找党组织关系、收容和寻找部队的有6支小部队,约计160余人。据不完全统计,抗联派回执行任务的小部队中牺牲、失踪的人员不下200人。这些小部队和小分队在配合苏军对日作战中发挥了特殊作用,抗联勇士高举抗日教国旗帜,英勇顽强,不屈不挠地坚持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。
东北光复时,教导旅成员随苏军分几批进驻东北57个战略要点,担任该地苏联红军卫戌司令员职务。第一队,李兆麟、王效明、姜信泰等170余人分赴哈尔滨、吉林、延边等地;第二队,由刘铁石、彭施鲁、刘雁来等带队飞赴佳木斯地区;第三队,由周保中、冯仲云率领分赴长春、沈阳等地;第四队,王明贵,张瑞麟;第五队,张光迪;第六队,陈雷、王钧、范德林、董崇彬,分赴齐齐哈尔、北安、海伦、绥化;第七队,陶雨峰、乔树贵等,进驻牡丹江地区。
在出发前,抗联教导旅的指挥员全都更换了假名。崔石泉改为崔庸健,周保中改为黄绍元,冯仲云改为张大川,张寿篯改为李兆麟。
9月中旬,教导旅随苏军进驻12个大中城市、45个中小城镇,正式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,总司令部设在长春,周保中任总司令,并在各大战略中心点建立了各地区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司令部。至10月下旬,总兵力发展到4万余人,收缴日伪军步枪近6万支、轻重机枪2800余挺、子弹1200余万发。
冯仲云(左)和周保中(右)向鼓线日,崔庸健与周保中一起坐只带一节车厢的专车来到沈阳,向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彭真和陈云等汇报了抗联的工作。汇报结束后,东北局领导宣布中共东北委员会(独立步兵旅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)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,予以撤销,所属各地党组织统一由东北局领导。
根据中共国际旅党委(东北地区委员会)的决定,东北抗日联军中的朝鲜同志,将在日军投降后回朝鲜组建新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。朝鲜族官兵统一接受金日成的指挥,并跟随苏远东第一方面军一起挺进朝鲜“光复祖国”。嫁给崔庸健的王玉环,随丈夫入了朝鲜籍。于保合的妻子李在德,嫁给陈雷的李敏,嫁给李兆麟的金贞顺(后改名金伯文)等朝鲜族同志,则留在了中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