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,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塔奇曾经向印度奥委会主席巴林德拉·辛格提出过一个问题:“印度有5.5亿人,为什么不能产生一个单项比赛的金牌获得者?”辛格被问得瞠目结舌,一个字也回答不上来,显得异常尴尬。
距离布伦塔奇“灵魂之问”已过去了五十年,印度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表现依然没有什么改观。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到正在举行的东京奥运会,印度一共只拿到了宾德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一枚十米气步枪和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曲棍球两枚金牌。而且莫斯科奥运会的那次冠军,是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后,许多西方国家集体抵制奥运会的情况下取得的,连印度人自己也认为这块金牌赢得侥幸。
印度是人口大国,怎么就出不了什么奥运冠军?我们都知道,当今的奥运会早已不再只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赛事,而是一个国家政治、经济、科技的载体和窗口,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与国民素质的最佳舞台。印度是一个有着浓重“大国情结”的国家,是“金砖五国”之一,在世界各国GDP总量中已挤进前十名,又是人口第二大国,为什么表现如此不济?
还记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,印度射击运动员宾德拉获得男子10米气步枪比赛冠军后,印度国内陷入了狂欢之中。不少印度人雄心勃勃地表示,这枚金牌意味着印度体育事业即将迎来辉煌。
2016年因为工作原因,我曾去过印度。去的时候,正好是八月,赶上了印度独立日纪念。我记得独立纪念日那天,我去逛新德里最大的购物中心——DLF集团购物广场,当天广场上人头攒动,人山人海。广场上竖着一幅巨大的电视屏幕,里面正在直播里约奥运会的比赛,但是很少有印度人停下来驻足观看,许多印度人在瞄了一眼屏幕后,便转过头去,径直地走开了。
第三天,在印度工作的朋友又请我去观看了一场印度板球超级联赛的比赛。这场比赛是印板联赛的次一级比赛,相当于足球里的英冠比赛那个级别。
但是一走进球场,我便被热火朝天的观众席惊呆了:能容纳一万多人的球场不一会便座无虚席,还有许多像是没有买到票的观众仍然在不断涌入,没有座位,他们便席地而坐,很快整个球场便水泄不通。所有印度的的脸上,都写着兴奋,他们向向日葵一样,齐刷刷地朝着球场内呐喊鼓掌,震耳的叫喊声,让我什么也听不清楚。我不禁感慨印度人对板球的执着,联想到前两天他们对奥运会的态度,感觉真是冰火两重天。
在那几天,《印度斯坦时报》很少报道里约奥运会的赛况,但它的却经常在头版报道板球比赛的赛况。就连印度人心中的英雄、印度历史上唯一的个人项目奥运金牌得主宾德拉的比赛,也没有多少人关心。这固然与宾德拉在比赛中发挥不佳有关,但印度人对奥运会的不重视也可见一斑。
客观上来说,印度历来就不是一个体育强国。就拿里约奥运会来说,虽然参加比赛的印度运动员也有123人之多,但他们的夺金点并不多。有希望拿金牌的,只有女子10米气手枪选手赫娜·斯德胡和羽毛球女单曾世界排名第一的赛娜·内瓦尔,以及曲棍球队。要说印度政府不重视奥运会,恐怕也是冤枉了他们。
为了出征里约,印度政府拨款12.5卢比,期盼能在里约实现历史性的突破。但最后的结果是,印度奥运军团在里约赛场上成绩十分惨淡,连最有希望夺金的赫娜·斯德胡也发挥不佳,连铜牌都没得到。只有赛前不太被看好的羽毛球选手辛德胡拿到了一块银牌,以及马利克在女子58公斤摔跤中得到了一块铜牌,在奖牌榜上仅位居第75位,与印度政府期望的10奖牌差距很大。
虽然说经济基础是发展体育的前提,但近年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,已经有能力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基础。作为人口第二多的国家,印度人口基数也很大,13亿人中,怎么连一个冠军都找不出来呢?要知道同为发展中国家,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,不知道要甩印度多少条街!中国和印度几乎是同时独立的,只不过印度选择了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制,中国则选择了社会主义体制。
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中国采用的是举国体制,举全国之力,形成了一套完整、系统的运动员培养体系,实践证明这种体系非常成功。印度政府虽然也提出了让印度体育走向世界的口号,并制定了《国家体育政策》;政府也从政策上支持、奖励优秀运动员,并鼓励私营企业参与体育事业,为什么就是出不了成绩呢?
印度是一个信奉宗教的国家,有80%以上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。所以印度人的一切,都是被包容在宗教之中的。印度教是以自我为本、以内心宁静为体的宗教,追求个人内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安宁,这也使得印度人与体育竞技比赛文化会产生根本的对立。
瑜伽是印度的“国技”之一,它刚好体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内涵。瑜伽训练的目的在于精神的升华,完全不同于现代体育的超越自我精神。这也就竞技体育在印度得不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印度社会存在着森严的种姓制度,高种姓注重精神修行,视体育比赛为体力劳动,一个高种姓的人如果参加体育比赛,是一件有辱门风的画。低种姓的贱民们倒是愿意参加体育活动,只要能挣到钱。但很多低种姓的人连饭都吃不饱,他们拿什么去训练和比赛?何况体育竞赛是一件很残酷的事,有投入不一定有产出,有太多的人努力了一辈子,不要说得冠军,就连参加奥运会都是奢望。所以对低种姓的绝大多数人来说,有训练的功夫,还不如去搬砖更实际点。
种姓制度是一种等级制度,虽然印度政府早在1947年便宣布废除了种姓制度,但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,哪里是政府一纸公文就能消除的?在印度人们的观念中,体力活动是卑贱的,任何有地位的人都不应该自己动手,而是应该把体力活动交给下层阶级的穷人。跑、跳、游泳等体育活动,只是上层阶级消遣娱乐的嬉戏游戏。所以印度人不重视体育、不发展体育,与他们无法消除种姓等级制度的影响是有着极大关系的。
印度人口多,但农业人口占70%,很多农村连水和电都无法保证,文化水平也很低下,文盲人口特别多。所以不能单纯的以人口总数去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是不是发达。印度政府目前的工作重点,还是要解决贫困问题,以及基础设施落后问题,没有精力去发展市场体育,只能集中有限的资源,着重发展极少数竞争比较少的项目,寄希望于少数精英运动员能在某次比赛中来一次人品的大爆发。
印度儿童中还存在大量营养不良的问题,很多国民还在为温饱问题发愁,发展体育又从何谈起?有学者做过研究,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奥运会奖牌呢?这样的运动员要么来自人均国内产值较高的国家,要么来自政府具有成为体育强国的强烈政治意愿的国家。
而印度从来没有把成为“体育大国”当回事。从尼赫鲁时期开始,印度只把科技和教育列为发展的首要任务,体育在印度的规划中几乎没有任何地位。所以相对于在军事、科技领域的慷慨,印度政府对体育的投入则显得相当不足。
2004年印度政府预算中,体育仅为49亿卢比,相比教育经费的确2867亿卢比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没有投入,又哪里会有产出呢?中国很注重运动员的系统培养,这在印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。
印度政府的青年事业和体育部从来没有制定过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,即使选拔人材,也是把运动员的能力、训练水平放在其次,能否成为政府的培养目标,主要还是看你有没有后台背景。做为印度唯一一位个人项目奥运金牌获得者,宾德拉的背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
他的父亲是印度最大的射击产品出口商,为了儿子的梦想,他的父亲不但花重金聘请教练对他进行专业训练,还专门为他建立了一个私人射击场,里面的条件比印度国家队的训练基地还要好。再加上宾德拉确实是个射击天才,又刻苦努力,每天都要训练七个小时以上,这对于一个富二代来说极为罕见。天时地利人和,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,才有了宾德拉的成绩。
设想一下,如果他不是富二代,没有背景,出身低种姓,就算他再有天赋,也不太可能脱颖而出。一项运动能否发展壮大,商业运作才是背后的操盘手。印度人不是没有运动天赋,也不是好吃懒做,这一点从他们国家的板球运动上就能看出来。板球是印度少数能拿得出手的运动项目,毫不夸张地说,印度的板球水平,在世界上也只有巴基斯坦能与之抗衡。
这项最初由英国殖民者带入印度的运动,对装备和场地的要求不高,是印度普通大众都能玩得起的游戏。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国际板球对抗赛中,刚独立不久的印度战胜了宗主国英国,这项运动便与印度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紧密融合在一起。
2007年,印度板球管理委员会又和美国国际管理集团合作,仿造美国职业体育联盟,建立板球职业联赛,并对参加联赛的球队实行特许经营权结构。板球也从此一跃成为印度体育赛事界一枝独秀的项目。板球在印度创造了其他项目所无法创造的“板球经济”,优秀的板球运动员,很容易成为印度家喻户晓的英雄。所以很多出身贫穷家庭但有着超强运动天赋的年轻人,从小就认定只有练板球才会有出头之日,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其他任何体育运动在板球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。所以印度一些有识之士认为:“板球扼杀了印度的其他体育项目,即便是曾经给印度带来过几块奥运奖牌的曲棍球,目前在板球的挤压下也生存艰难,这对印度来说,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。”
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,印度还存在着一个世界上独有的现象:大部分体育单项联合会并不是由内行掌管,还是被一些政客长期把持。
不管这些政客把主管的体育项目弄得有多烂,他们自己的位置还是十分稳的。宾德拉就抨击过印度的这种体制,他说:“印度主管体育的官员根本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,应该立刻让专业人员来管理”。可是并没有多少运动员敢于像他一样站出来,因为这些人知道,一旦对这些政客和官老爷表示不满,自己的运动生涯很可能就要被断送,再也不可能被送去参加那些重要的比赛,因为他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些政客手里。
印度在奥运会上的表现,是他们竞技体育现状的真实反映。对于这个被对传统文化极度自恋且极度自大的国家,要想成为体育大国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单从竞技体育的发展上看,我个人是很不看好印度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